巧豚豚

Woot
亚马逊运营推广

亚马逊“封杀”跟卖?品牌授权新规重塑跨境卖家格局

近期,亚马逊在品牌治理领域再出重拳,一则关于品牌授权的最新政策正在加速改变平台生态。对于一度依赖“跟卖”获取流量的卖家来说,这次调整或许不只是挑战,更意味着一种销售模式的终结

与此同时,这一新规也在推动整个跨境卖家圈层走向更合规、更专业、更重视品牌价值的运营轨道

一、  关键变化:品牌授权成平台硬门槛

根据亚马逊最新政策,任何第三方卖家如涉及品牌知识产权的使用(包括商标、版权、专利等),必须获得品牌方出具的正式《品牌授权书》(Letter of Authorization,简称 LOA)。

该授权文件并非形式材料,而是需明确五项关键内容的正式法律协议:

  1. 授权方(Licensor):品牌的合法所有人
  2. 被授权方(Licensee):拥有授权销售权的卖家
  3. 授权范围:授权使用的具体产品、系列或品类
  4. 地域范围:在哪些国家/站点拥有销售许可
  5. 授权期限:有效的起止日期,授权必须在有效期内

亚马逊明确指出:从零售渠道采购再转售的行为将被直接认定为“销售假冒产品”。一旦被投诉或平台检测确认,相关账户可能面临永久封停的严重后果。

二、  跟卖模式陷入存亡危机

在过去,跟卖为大量卖家提供了“低门槛盈利”的机会。不用打造品牌、不用建立Listing,只需跟在爆款后面挂靠销售,即可搭上流量快车。

但如今,这一策略正面临全面封杀:

  • 平台风险识别机制迭代升级:系统将优先验证品牌授权链路,缺失授权将被标记为潜在侵权风险
  • 合规门槛提高:卖家无法再用发票或分销协议“蒙混过关”,必须提供完整授权文件
  • 库存压力加大:已有卖家反映,大量未获授权的品牌库存因受限上架,积压在库,资金回笼受阻,风险正在放大

平台算法已将授权状态纳入曝光权重考量,未获授权商品将面临“曝光下滑–转化降低–销售受限”的连锁打击。

可以说,这一政策直接终结了以“转售代替授权”的跟卖路径

三、  卖家质疑:转售权为何失效?

不少卖家对新规持质疑态度:“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应拥有转售权,为何还需要品牌授权?”

这一观点源于“首次销售原则”,即产品一旦合法售出,品牌方无法限制其再次转售。但亚马逊平台的解释则更偏向供应链可追溯与品牌保护

平台有责任确保所有商品的来源真实、合法且授权明确。品牌方拥有要求平台下架未授权店铺的权利,以防假货侵害其声誉与市场控制权。

此外,亚马逊也强调:即使卖家已持有LOA,若存在真实性质疑,也需反复提供补充材料验证授权链路。审核流程不透明、周期不定,将成为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风险点。

四、  策略转型:中小卖家的四道生存题

面对新规,卖家不仅要调整思维,更要全链路重塑运营体系,从“流量套利”向“品牌协同”过渡。

1. 明确产品授权状态

第一步,是对目前在售商品进行逐一授权核查:是否具备LOA?是否为品牌允许销售的产品?是否覆盖销售区域?

2. 采购链路合规化

零售渠道采购必须回避,优先考虑品牌直供具备一级代理资质的供应商,确保每一批货都可回溯授权源头。

3. 构建品牌合作机制

中国卖家应主动与品牌方沟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,确认授权采购标准、最小起订量与合同细节,逐步建立“买断+授权”双保障模式。

4. 组建选品+合规联动团队

未来的选品工作不再只是调研需求、评估利润,而需要结合授权可行性审查、文书审核能力、数据备份机制,这对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五、  执行建议:应对LOA审核的专业准备

以下为高风险节点建议清单,建议卖家尽早准备:

审核要点应对措施
LOA文件真实性使用品牌官方信头纸+签章+联系方式,避免使用截图或转发件,品牌方签名需有品牌所有者签署,非中间代理,且须明确授权开始和结束时间
商品范围模糊明确授权产品线、SKU或系列,避免写“所有产品”这类模糊措辞
销售渠道未注明明确标注“授权用于Amazon平台销售”
文件缺失LOA需与发票、采购合同共同留档,构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凭证路径
审核被驳回设立内部文档审查机制,确保一旦被查可第一时间提交证明资料

从此次品牌授权新规可以清晰看出,亚马逊正将生态核心从“流量驱动”转向“品牌主导”。这不仅仅是一次运营规则的变化,更是一次商业逻辑的更替:

  • 低价跟卖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
  • 合规+品牌+长期主义成为跨境生存底牌

对于跨境卖家而言,唯有顺势而为,才能真正站在平台信任机制之内,获取更稳定的资源与空间。

这篇文章对你是否有价值?

文章目录

分类:

Woot能为卖家解决什么痛点?

Woot的精准受众是哪些群体?

什么类型产品合适Woot推广?

用了Woot后有哪些受益之处?